撓頭!老板要的“培訓有效果”怎么實現?
什么是“有效果”?
做過培訓的HR,一定很熟悉這些場景:
老板在審批培訓項目的時候:“培訓花錢花時間不重要,重要的是要有效果”;
各業務部門在接到培訓通知時:“近比較忙啊,有N多件事情都非常重要,恐怕沒時間”;
員工們在培訓后:“課程講的很精彩,但是用到工作中很難啊,我們公司的實際情況是這樣那樣”。
于是,HR在做培訓規劃或總結的時候就有些撓頭,培訓要實現什么效果?怎么實現?其實這是一個在培訓需求階段、或人力年度規劃階段、甚至人力策略階段就需要搞清楚的問題。
如果簡單粗暴的按照培訓后的時間維度來看,培訓“效果”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:
1-2天:培訓課堂氛圍良好,員工能聽懂,部分學會或理解,主要表現為課堂參與度與課后學員反饋,此類培訓反饋問卷較為常見,不贅述。這是培訓效果的基本反饋層面。
1-2周:培訓中提供的知識、技能、經驗、方法、工具等等,能被學員掌握或理解,主要表現為學員掌握程度,這是員工運用的基礎,主要表現為學員考試、演練、思考、以及認知與態度等等。這是培訓效果的學習層面。
1-2個月:學員日常工作中,開始逐步運用培訓所學內容,甚至能夠提出合理建議、改善原有工作方式方法、初見工作效率改善,主要表現為學員工作中行為與結果的改變,上下級同事對這些改變的評判。這是培訓效果的行為層面。
半年-1年:學員及其所在團隊的業績有所提升,并對公司整體業績產生良好影響,主要表現為團隊與公司業績變化,比如生產管理類培訓促進節能降本,營銷管理類培訓促進客戶滿意度改善與營銷收入提高等。這是培訓效果的結果層面。
2-3年:公司有關制度或規范得以優化,人力資本增值,經營管理效率提升,為公司未來戰略規劃或應對市場競爭做好人力資源準備,主要表現為機制優化、人才能力水平提升等。這是培訓效果的宏觀層面。
隨著這些“效果”周期越來越長,對企業培訓管理的能力與投入也在逐步提高,因此,需要HR立足企業當下進行思考,并與老板就效果定位達成一致意見,才有了讓培訓“有效果”的基礎。
培訓不是藥
眾所周知管理是個系統工程,人力資源管理也不例外。培訓縱向聯通企業人才戰略與員工發展,橫向支撐工作效率改善與業務結果提升,這個過程中,自燃需要其他相關管理板塊的支持,比如,員工測評與績效考核幫助識別培訓需求、制度規范標準化促進培訓效果轉化、獎懲引起員工重視等等。
現實中常見的情況卻是相反的,比如,老板抱怨員工執行力差:“平時通知開會總有個別人遲到,要求員工穿工裝但總有人不穿,工作記錄表格要么不寫要么糊弄……HR部門下個月馬上做一場執行力的培訓”,結果是培訓后反饋良好、可還是不見員工行動層面有什么變化,于是歸因培訓不行,接下來極容易進入“培訓無用”與“培訓不足”兩個誤區,導致一些列成本與時間的浪費。
綜上可見,培訓不是藥,它能解決“知行合一”里面“知”的問題,“行”還需要管理系統提供助力。
掌握一個公式:B=MAT
從互聯網運營中學習一個福格的行為模型:B=MAT,可以用于設計培訓管理與培訓效果轉化。B代表行為,M代表動機,A代表能力,T代表觸發。
首先,要讓員工行動起來,無論是積極參加培訓、還是主動把所學用于工作,需要設計一個充分的動機,比如解決工作麻煩、獲得勝任能力、具備晉升條件等。
第二是幫助員工擁有完成這件事的能力,不僅僅專注于員工個人是否有學習能力,還要關注到是否有學習時間、學習資源、學習成本等,提供或者降低員工的行為難度門檻。
第三是促使員工付諸行動的觸發,內部觸發更多來自員工自己動機的牽引,外部觸發則可以通過設計實現,比如,通過安排技術人員參加技術講座與交流會,有可能觸發其對新技術的研究熱情,邀請營銷人員參加高品質客戶社交或營銷活動,有可能觸發其對個人成就的向往,轉而促進個人能力與工作提升的需要。
運用這個公式,重新設計“培訓效果怎么實現”,無論學習層面還是行動層面,又或者是“執行力培訓難執行”的問題,找到解決方案不用再撓頭。